2014/07/20

焦雄屏:中低成本电影的制作与市场推广

2014-07-18 來源: 华语青年影像论坛
封面图片:焦雄屏监制作品《观音山》
焦雄屏台湾著名电影人,集制片、国际行销、教育、评论、研究于一身,监制及参与多部中港台电影包括《十七岁的自行车》、《蓝色大门》、《听说》、《白银帝国》、《侯孝贤画像》、《阮玲玉》、《苹果》、《望乡》、《观音山》。成功推动台湾新电影运动。2007-08出任金马影展主席,改革评审制度、创立合拍平台。长期撰文建构华语电影美学理论,致力于推广台湾电影、跨国合拍、两岸监制,栽培出无数活跃的电影导演制片及知名演员

中低成本电影的制作与市场推广

大片的规律是清楚的,大片就是你必须把你的市场思维放到整个亚洲甚至全世界。由此,国家的界限一定要小,文化的界限不一定要很清楚,你创作的语言大家都能懂,这就是你吸引观众的做法,也是大片的做法;可是对于中小成本影片,从整体生存模式来看,如果我们明确有多少成本从国外市场吸收,有多少从国内市场吸收,那么很大程度上我们就必须知道中小成本电影的观众群是谁,愿意看这部分影片的分众在哪里。

目前我们看到的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完全符合欧洲和世界观众的电影制作,如侯孝贤、贾樟柯等。他们的影片营销策略非常清楚,强调本土性,因为人家关心的不是你作品中世界性的语言,他关心的是你独特的电影语言、独特的本土状态,如贾樟柯这次拍《三峡好人》就是一个很聪明的决策。实际上,小成本电影的回收与不回收,造成的伤害都不会太大,也不会有暴利出现;但中间层的电影,因为成本比较高,所以就需要更多思维和结构上的考量,必须强调它的本土性,强调它的某一些分众。

另一种就是针对本土市场的电影制作。如果一些中低成本电影试图在本土市场找到自己的观众群,那么它跨文化的可能性就很低了。例如《疯狂的石头》,本地观众看的时候觉得很过瘾,很多人觉得很开心,抓到了内地现在大家都为钱发烧的现象,但将影片拿到香港和台湾市场,就不见得有效。我们在台湾放给学生看时,学生就认为都是抄盖·瑞奇的《两杆大烟枪》),分镜都一样。我说这个有关系吗?你不看看他抄的美学背后所表现的社会现象,这些人物活不活泼?他创造的角色是不是生动?学生看到的第一个是美学,社会现象他不关心,因为离他太遥远了。


焦雄屏出席第一届华语青年影像论坛高峰会

同样,这个电影在香港也是失败的,原因就在于社会思维不一样。当影片针对的是本土市场,它就一定会和本土观众趣味高度结合。我曾经监制过一部电影《蓝色大门》,我们针对的就是年轻的在校学生,结果学生会自发地把这个电影介绍给别人,甚至因为影片而影响了自己的人生选择,而这个电影拿到别的地方同样人家也不一定喜欢。我开始也认为这个电影应该有市场,但法国人不接受,人家跟我说你的电影太幼稚,没办法,你们这是淡淡的、青涩的、年轻的爱情,而法国年轻人早在谈“性”了。这是文化上的区别,也是市场的障碍。

另外,从营销上,我觉得也是需要一个整体性思考的。我们发现很多人做电影,抱着影片去市场上营销,以为人家喜欢我的电影就会买我的电影,其实完全不是这回事。片商的组织也跟我们编导一样,是一个专业化的状态,他们是要花非常高成本做公关、联系关系以及证明法律的透明度的。如果你自己卖片的话,成本更高,屏障更多,如语言、法律、谈判技巧等等。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公权力之外,我们存在的很大问题就是产业界市场观念非常欠缺。比如我们帮一位导演营销一部作品,人家愿意出2万美金买,可导演认为我的电影值100万不肯卖,这中间会产生很大差距。如果你总端持着不卖,过一个时期,就有另外30部电影出来,再过一段时间,你的电影就是老片子了。

所以,我觉得这中间差距非常大。可以说,中间层的电影很大部分都是针对国外市场制作的,但如果你对国外市场这么陌生,根本不了解,你就没有办法打开这个市场。我曾经接触到一些比利时、荷兰的片商和发行商,他们说他们国家每年只能容纳一部中国片。而如果贾樟柯的电影和张艺谋的电影,购买价格都差不多,你觉得他会选谁?所以,我认为对这个市场概念理不理解,常常会耽误自己作品进入市场。还有一个就是法律观念的问题,而其中信誉是绝对重要的。版权不清楚,签了约不完成交片,都会影响到未来的卖埠信誉

而以上情况在台湾也是一样。台湾导演总是抱着电影不卖,认为他的电影20年后被人发现,可以赚很多钱。这个就是很尴尬的情况。电影产业要升级,大片是一种模式,小片也是一种模式:大片是遵循经济规律而产生的,小片是不影响经济规律的,而只有中间层的电影是最重要的。香港在这方面做得最为完整,从行业规律到行业法律、法规以及政府的一些公权力都已经铺设得比较完整。而台湾跟内地,我觉得在这方面应该说还是非常薄弱的。

焦雄屏监制作品《十七岁的单车》

而从营销上看,韩国的整体营销思路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。第一,贩卖。我买一部电影,跟我到另外一家买10部电影,我的手续是同一个,签约是同一个,我一次可以买10部电影,我的片源也不担心,可是单个买,就要花10倍的力气。所以,很多买家需要找一个统销的状态,这是我们一个很大的问题;第二,贱卖。你卖的时候,你不要以为这些市场存在,你为了创造这个市场,你就宁愿牺牲一点钱,先培养人家看你电影的口味。西方人这么讨厌韩国片,但突然觉得韩国片挺好看的,就是这个量做的。

像韩国人在这方面就很注重,比如《我的野蛮女友》,大家觉得很好看,可是片商在拍摄的时候,他在测试这个市场的时候,是做了几十次根据观众意见来进行修正的。他放一次修改一下,我记得是做了2030次,就是说他敢花这个成本不断地调整,最终和观众的口味完全结合。像这些做法都是韩国非常厉害的手法。

以韩剧打开台湾市场来说,过去韩剧在台湾完全没有市场,大家都在看日剧。突然有一个电视台,因为日剧的价钱越来越高就找到韩剧,人家几乎是不要钱给你,然而等他的市场打开后,他的价钱就超过了日剧。目前盗版在内地也是同样的意义。美国没有施压打击内地的盗版,就是在培养中国人对美国电影的喜爱程度,等你的市场依赖度建立起来的时候,就会要求打击盗版,价钱也上去了。

所以,我觉得营销是必须要用一点智慧的,不能抱着价钱空等人家的欣赏。韩国的做法很多,他们也学法国人,把法国所有电影集中在一起做宣传,那个宣传法国电影的机构叫Unifrance内地每年都有法国电影节,那个就是他们做的事情,他们努力将法国电影在海外的口味建立起来,宁愿白给你们看,宁愿找一些法国明星和导演来站台,就是让大家熟悉法国文化,这个也是国家整体营销的一些做法。

因此,在今天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探讨电影产业问题对我们来说是刻不容缓,其中真的不仅仅是创造力问题。中国的创作人才很多,台湾也有很多年轻的导演。我觉得创作人才、编导人才、技术人才,在全球化的今天,人才你可以四处借用。在我来看这是最充足的部分,真正不充足的是硬体。你如果不花大力气把硬体和渠道做起来,整个产业就无法真正地升级。一旦渠道建立,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就很有可能变成全世界唯一有机会对抗好莱坞的体系。由此,接下来的10年时间将是很重要的发展时期,它将考验我们能不能转换,能不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。目前好莱坞虎视眈眈,他己经看到这个潜在市场的存在。所以,人家也是所有的脚步都跨了进来,用各种形式进行将来可能的掠夺。话说得好听点是产业升级,共同结合,共同创造生机,但是在不知不觉中,所有的生机都会被好莱坞拿走了,台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
來源:http://goo.gl/PgM19X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